Apple表面的成功掩盖了很多的争议 短短两年缔造手机产业奇蹟 成为手机产业的龙头老大要多久? 你若有机会问 Steve Jobs 这个问题,他已经有了答案:只要两年! 根据顾问公司 Strategy Analytics 两天前公布的数据,Apple 公司2009年第三季 iPhone 部门获利达到16亿美元,甚至超过了被称为手机产业的巨无霸: Nokia 手机部门的营业获利(11亿美元),首度拿下全球手机获利冠军的荣衔。2007年 Apple 宣布进军手机市场,短短两年内就登上全球手机获利王宝座,继个人电脑、NB笔记型电脑与 iPod 之后,手机成为 Steve Jobs 最新征服的市场。
表面看来,iPhone 替 AT&T 提升了 ARPU(每月平均月租费)值:iPhone 用户每月月租费用近 100 美元,远高于其他使用者的月费(约 50 美元/月) 更让营运商心寒的是,在与 Apple 一起打拼数年之后,Steve Jobs 竟準备放弃之前的独家销售方式。为了刺激销售量成长, Apple 决定选择更多的合作伙伴、準备推翻目前在单一市场仅择单一营运商独家合作的方式。AT&T 与 Apple 签下的独家销售条款将于 2010 年到期,目前看来 AT&T 续约的机会几乎为零。种种线索也指出 Apple 内部也正在紧锣密鼓研发适用于 CDMA 网路的 iPhone 机型,最快可能在明年夏季就与另一个美国营运商 Verizon 合作销售。根据笔者在富士康的朋友透露,第 4 代 iPhone 的造型「将与前三代机种完全不同、大家敬请期待」。分析师预估 Verizon 销售的 iPhone 在推出第一年就可达到 200 至 400 万支,以平均出货价格 500 美元计算,这将给 Apple 再轻鬆带来 10 至 20 亿美元的额外收入,而受伤最大的将是现有合作伙伴。
为了刺激销售量成长,Apple 决定选择更多的合作伙伴、準备推翻目前在单一市场仅择单一营运商独家合作的方式 利用现有优势捍卫利益 在与微软多年竞争的经验中,Steve Jobs 深刻体会到了微软的「用户优势(在美国称为用户网路优势)」并将所学到的教训发挥的淋漓尽致。Office 套装软体与 Windows 作业系统相容程度最高(所有 Mac 用户都有深刻体认),而且微软的文件格式几乎都不是开放格式,因此很难改用替代产品。微软最大的竞争力在于庞大的作业系统及 Office 办公套件用户,任何使用者就算想换用竞争对手的产品,也很可能因为与别人不相容的困扰而打消念头。这次 Apple 的优势是过去 iPod 与 iTunes 在多媒体播放器市场的垄断地位,目前 iPod 的市佔率超过 85%,微软和 SONY 的市佔率仅有 3% 和 2%。在数位内容(音乐、影像)的整合平台上,iTunes 更是没有对手,为了捍卫自己的地位, Apple 拒绝开放 iTunes 的传输协定让其他竞争对手搭便车。之前 Palm 的工程师曾替 Pre 手机写了一个程式使之可与 iTunes 完全相容,但之后 Apple 却封锁了这个软体并立刻更改传输协定。
在与微软多年竞争的经验中, Steve Jobs 深刻体会到了微软的「用户优势(在美国称为用户网路优势)」并将所学到的教训发挥的淋漓尽致 iTunes 不仅是 Apple 捍卫 iPod 销售量的工具,它还能帮助苹果垄断手持设备市场。这种行为在法律上已经有「捆绑销售」的嫌疑,过去 Apple 也曾指控微软将产品非法「捆绑」销售并藉此进行不正当竞争,并认为微软的行为不仅不道德,而且对消费者甚至整个经济有害。但现在看来 Apple 正开始採用自己当年深恶痛绝的方法来对付其他对手。
微软最大的竞争力在于庞大的作业系统及 Office 办公套件用户 为了捍卫自己的既有利益,Apple 拒绝 iPhone 採用跨平台语言、只能照该厂制订的规则来玩。在硬体销售成功之后,Apple 又藉着过去在 iTune 音乐平台成功的经验,进一步推出了应用程式商店 App Store,目前 App Store 上已有超过 10 万款第三方应用程式可供选择,短短8个月之内成长了 300% 之多!App Store 的总下载次数从去年7月开张以来已经破了 20 亿,以下载1个程式平均销费额 0.25 美元来算(4 次下载中有一次是付费软体),Apple 可靠此进帐上亿美元。 表面上来看 Apple 提供透明的拆帐机制及大量(而且仍在快速成长)的客户群,App Store 立刻成为许多 iPhone 软体开发者追梦的淘金之地。为了鼓励优秀软体研发公司与人才投入,Apple 提供 iPhone 软体研发工具免费下载,只要缴纳99美元的年费,研发完成的软体就可在 App Store 上架让消费者选择购买。所有的软体销售收入按三七开:Apple 抽 30%,开发者可拿 70%,这个比例比过去所有软体销售通路商的抽成都要低。研发人员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创意,并利用 App Store 平台销售到全世界。实际上是 Apple 坐享利润:研发人员还没赚到一分钱,就得先缴纳年费才有将自己产品放上架的资格。如果没有 Mac 电脑,那他还要再贡献给 Apple 至少 1000 美元购买硬体(iPhone 软体研发工具仅支援 Mac OS 系统)。拼死拼活写出令人激赏的程式让消费者掏出荷包购买, Apple 坐地就可抽走三成的「买路钱」。
积极堵住任何可藉由其他方式(或程式语言)在 iPhone 上达成执行程式效果的方式 开放将缔造多赢局面 Apple 管理层有必要意识到,他们已不再是过去在 PC 产业的落后者,而是移动娱乐领域的统治者,而且是手机行业发展最快的龙头企业(或至少是数一数二的厂商)。但正因如此,Apple 对 App Store 的管理方式才会引发监管单位、使用者及媒体的关注。未来倘若 Apple 仍打算借助 iTunes 来攻击规模极小的竞争对手,而且总是希望从其他市场「分一杯羹」,未来免不了与监管者发生冲突,参照过去微软的经验,这将对 Apple 构成不小的伤害。 事实上 Steve Jobs 完全不需要通过与 iTunes 的独家连接性来保持优势,该品牌的创新坚持就是最大的核心竞争力。Mac 与 iPhone 系统几乎优于所有对手,大可不必担心。开放规格后还可让用户得到更好的使用体验(例如登上 Facebook 玩玩「开心农场」、观赏 Youtube 更加流畅等),可说是多赢局面。